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双连璧(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供图) 新华社发
10月30日在安徽博物院拍摄的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鹰 新华社发
10月29日拍摄的凌家滩遗址墓葬祭祀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10月26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奖牌正式发布。奖牌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其中,奖牌背面图案设计融入了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双连璧元素。
继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之后,凌家滩遗址再次吸引了大众目光。近日,本报记者专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凌家滩考古首任领队张敬国,深入了解有关凌家滩遗址的“硬核知识点”。
出土玉器反映先民思想和智慧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是一处距今约5300~58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
在凌家滩遗址3000多件出土文物中,有玉石器1200多件,代表性玉器有人、龟、版、鹰、龙等。其中,玉龟、玉版、玉人、玉勺等100多件一级文物现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
此次成为冬奥会奖牌图案素材的凌家滩玉璧,其形制含义深厚。1987年5月,首次发掘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这块双连璧,编号22。“当时是我亲自挖出来的,印象非常深刻。”玉璧特殊的造型也吸引了张敬国的注意,“同心圆”外圆有四个直角对称的圆孔,代表了四方;外圆代表宇宙,内圆代表人们生活的空间;内圆与外圆之间的弧形连线分割了内圆与外圆,也在玉璧上形成了一个中轴线。
除了这块名声大噪的双连璧,凌家滩还出土了诸如玉鹰、玉龙等珍贵玉器,不仅反映出当年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更反映了五千年前先民的思想和智慧。
大型环壕聚落遗址全国罕见
张敬国介绍,凌家滩遗址发现了一处保存较好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这是目前国内所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好、功能分区最为完整的大型环壕聚落,为全国罕见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
凌家滩先民有规划地营建环壕,与后世的“护城河”作用相似,有抵御自然风险和其他部落进攻的双重功能。凌家滩遗址是当时巢湖流域乃至长江下游的一个大型区域中心,在它的周边有数个小的聚落群体,是一个“众星拱月式”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组织结构和“环壕聚落”的发现,昭示着凌家滩已经迈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到5300年前。
伴随北京冬奥会走向世界
自1985年发现后,几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凌家滩遗址进行了12次发掘,总发掘面积约6000平方米。1998年,凌家滩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以来先后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重要大遗址保护规划;2013年成为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的安徽省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年来,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陆续揭露出大型红烧土堆积区,根据现有信息推测,此处大型红烧土遗迹或为神庙、宫殿类大规模公共建筑遗存。
近年来,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地方性法规《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立法保护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中明确了凌家滩遗址的保护对象,包括:遗址的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房址、环壕、祭坛、墓葬区等古人类生产生活场所;玉器、石器、陶器等可移动文物;其他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遗址公园以“彰显华夏玉文化,探源中华古文明”为主题,加快建设融遗址展示、考古研究、农耕生产、生态游憩、文化教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旅行目的地,将努力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凌家滩遗址作为长江流域5处区域中心聚落之一被纳入到新一轮“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同时也纳入“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课题。凌家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将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走向世界。
请输入验证码